教育孩子真的是为了”竞争”吗?
发表时间:2017-09-20 点击:4073
一、教育的目的是什么?
教育目的有三个视角的解释:
一个是从知识的角度去看,教育就是为了传承人类发展所产生的知识。
一个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看,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。
一个是从人的生命角度去看,教育就是为了滋养人的生命,感受个体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,为了让受教育者享受自由与幸福。
如果从人类的宏观发展来看,这三个角度看似应该是一样的。其实,知识的角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,是学术层面的意义,是理性的追求,昭示着人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力量(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其实也仅仅适用于成人)。而人的生命角度,才闪现着人性的光辉,如果一个生命的个体不能感受自我的能量,无法体会自由和幸福,教育也许只能被称为生产。
二、父母的潜意识里躲不开“竞争”两个字
我们父母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是巨大的,人人都知道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,是能力的较量。潜移默化中“教育从娃娃抓起”已经变成了“竞争从娃娃抓起”。这样,原本只该由成人承载竞争压力提前施加到了孩子身上。
我们的教育有没有闻到浓郁的“功利”气息呢?我们家长自问打着“为了孩子未来好”的旗帜,是否在思考着就业谋生的问题,孩子是不是如同一件件针对未来的“产品”,而我们关心的是他未来的价格和销路?
竞争的压力让我们将知识看成一种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,而人成了这个工具的使用者。当我们觉得掌握了知识的孩子是未来的强者时,我们都遗忘了孩子“思想”的生命力。
这种想法是否对我们的教育生了重大的影响。不仅是教师还有家长,教育的目标被量化在一张张试卷上,量化在各种乐器上,从入小学到大学毕业,孩子们学习的目的都是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,服务于市场需求和工作的需要,本质是为了提高孩子未来的交换价值,而不是为了滋养个体生命的成长。慢慢的孩子们长大了,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接受了为了未来自己的价值而学,而不是因为兴趣和探索而学。
三、我们坚信这样的想法源于为了孩子“未来的幸福”
当然,我们认为这样,孩子们的未来才会幸福。这背后的逻辑其实等同于说“获取物质就可以幸福”。
有时候,我们是不是可以肯定孩子在教育的重压下感受不到当下的幸福呢?那么孩子们能否在我们认为的未来某一天突然感受到久违的幸福?我觉得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,幸福是生命力的体验,是个性的舒展,并不会突然的出现。
教育虽然产生于将人类积累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新生一代的需要,其主要目的也的确在于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。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,不能忽略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。教育的过程重视孩子探索能力的延伸和拓展,以孩子的经验为基础去发现新的知识和经验,这样才能呵护学习的兴趣和激发好奇心,孩子们只有体验到自身能力的增强所带来的自我实现感,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活动与自身存在的价值.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才能够体验到幸福。
教育目的的一点点偏差,也许就是孩子的灾难。